中国是中药的发源地,有数千年的历史,但一个尴尬现实却是“中药墙内开花墙外香”。
有数据显示,日本占据全球中药市场90%市场份额,而作为药材原产地的中国大陆,却仅占2%。这也被业内称为“中国原产、韩国开花、日本结果”。
2016年起,中医药发展被上升为国家战略。二十大报告也再次提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近期,中药板块迎来一轮上涨行情,相关概念股纷纷走高。
中药回暖
Wind数据显示,11月初至今,A股74只中药概念股中,有63只个股上涨。其中,特一药业以130.93%的涨幅居首,众生药业涨幅超40%,以岭药业涨38.16%,步长制药、康缘药业等均涨超25%。
浙商证券研报指出,国家高度重视中医药创新发展与中医治未病干预,中医药疾病防治与健康管理已成必然发展趋势,利好政策频出下中医药行业迎来新一轮发展机遇。
2021年年末,国家医保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下发《关于医保支持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中医医疗机构可暂不实行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付费,在已实行的地区适当提高中医医疗机构、中医病种的系数和分值。受此消息影响,今年年初中药概念股大涨。
财经网注意到,今年以来,中药板块波动较大,经历了多轮上涨。
3月31日,世界卫生组织发布了“关于中医药治疗新冠肺炎专家评估会的报告”,明确肯定了中医药救治新冠肺炎的安全性、有效性,鼓励世界卫生组织成员国考虑中国中西医结合模式(整合医学模式)。此后,中药股集体大涨。
6月,国家药监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卫健委和国家医保局四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医药人才工作的意见》,明确“到2025年全部社区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设置中医馆、配置中医医师”。中药板块再度走高。
人才是中医药发展的第一资源。近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十四五”中医药人才发展规划》。规划提出,到2025年,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药人员总数突破100万人;每千人口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数超过0.62人;每万人口中医类别全科医生数超过0.79人;二级以上公立中医医院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比例大于60%。
在湘财证券分析师许雯看来,政策对于中医药行业的支持涵盖中医药全产业链,涉及上游中药材种植、中医药服务体系、人才建设、传承创新、开放发展、医保支付、审评审批等多个方面,中药行业迎来政策红利期。
中药之难
事实上,随着现代科技迅猛发展,西医和西药逐渐占据主导地位。一直以来,中药都被认为是在西药市场“夹缝中求生存”。
据商务部发布的《2021年药品流通行业运行统计分析报告》,按销售品类分类,西药类销售额占七大类医药商品销售总额的71.1%,中成药类占比14.4%,中药材类占比仅2.2%。
与西医药相比,中医治疗存在许多问题。上海中医药大学曾做过一个实验,邀请十六位资深中医教授进行诊断,结果判断舌质淡红、脉象信息一致性都不到60%。
北京市知识财产权库专家董新蕊对财经网表示,目前中医药行业面临药材种植不规范、难以标准化,中药创新乏力、传统药方和现代医学还没有协调一致、中医药专家匮乏、临床试验欠缺、知识产权保护不力被日韩抢注很多汉方专利等瓶颈。
而日本的汉方药能在全球中药市场占据90%的市场份额,究其原因,也在于“标准化”。
中国中药协会国际交流合作工作委员会常务副秘书长庄宏曾在公开场合表示,“标准化就是话语权。”
民生证券研报显示,日本从1960年起,用了约15年时间完成了汉方药的规范化、标准化进程,大大提高了汉方药制剂的质量,后又于1987年推出了《医疗用汉方浸膏制剂的生产管理和品质管理基准》,进一步规范了汉方药的生产标准。
2012年,日本颁布了《生药及汉方生药制剂制造与品质管理相关基准》,自草药生长阶段就进行严格把控,如草药重金属、农药等,在生产流程制定技术标准,从生药切割、提取分离、浓缩等步骤保证质量。
药材好,药才好。中药强调“道地药材”。许多中药材对于气候和土壤有严格的要求,环境质量好坏直接影响中药材质量的优劣,而药材品质优劣也会直接影响药理药效和人体健康。
日本汉方药龙头津村药业约80%的中药材从中国采购,该公司通过协议种植和高度标准化的“津村GACP”管理保证生药价格、质量和稳定供应,可以实现从原料生药到销售端的“可追溯体系”。
数据显示,津村药业先后在中国建立了70多个GAP(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药材种植基地。而国内的白云山GAP基地有60多个,商务部认定的首批“中华老字号”之一同仁堂仅12个GAP基地。
当前,日本普遍应用共294个处方,基本上来自《伤寒论》及《金匮要略》等中国传统医学的经典著作。在日本《一般用汉方制剂生产销售承认基准》中,详细记载了各个处方的配伍、用法用量与功能主治,其中各处方的配伍用量多以区间范围注明,功能主治中加入了西医病症的表述方式。
日本的汉方药物还会标注其毒副作用,例如葛根汤上会明确标注恶心、呕吐、胃部不适、多汗等副作用,黄连解毒汤注明副作用为升高肝功能指数、食欲不振、呃逆、腹泻、腹痛。
此外,日本汉方药大多采取颗粒剂、片剂、胶囊剂、口服液等剂型,摆脱了水煎火熬的传统中药服用方法。为最大限度保留药效,药物提取过程采取温浸提取、减压浓缩、喷雾干燥、真空冷冻干燥等技术和设备。
海南博鳌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邓之东进一步指出,中医药产业发展整体呈现“低、小、散”格局,现代化水平低,规模体量小,分布较分散,产业各个环节尚未充分融合、有效衔接、形成集群,中药材种植、加工、流通等环节质量控制缺失,智能信息技术和自动化水平低。
在研发投入上,日本的三大汉方药生产企业(三共、津村、钟纺)的新药研发费用均占每年销售收入的10%~20%。而2022年上半年,A股中药企业有14家研发费用占营收比例超过5%,其中仅紫鑫药业、龙津药业、康缘药业、天士力4家超过10%。
中药之机
中药,包括中草药材、中药饮片和中成药三大支柱产业。
中草药材经过按中医药理论、中药炮制方法加工炮制后制成中药饮片。由单味中药饮片经水提、分离、浓缩、干燥、制粒而成的颗粒为中药配方颗粒,相比中药饮片,中药配方颗粒无需煎煮,直接冲泡服用,方便快捷。
而单味或多味的中药饮片精制后即为中成药,包括用中药传统制作方法制成的丸、散、膏、丹等剂型和用现代药物制剂技术制作的中药片剂、针剂、胶囊、口服液等专科用药。
根据工信部和国家统计局数据,2021年我国中药市场整体规模已经超过8000亿元,其中中药材市场规模为1945亿元,中成药市场规模4862亿元,中药饮片市场规模达到2057亿元。
中信证券研报指出,中医药具有消费品和保健品属性,在人口老龄化和消费升级下具有长期增长逻辑。预计整体中医药行业需求仍持续向好。
三季报数据显示,74家A股中药上市企业中,有29家公司实现营收与归母净利润双增长,占比39.19 %。
就细分领域而言,财经网注意到,中药配方颗粒和中药创新药被多家券商机构看好。
1)千亿中药配方颗粒市场
中药配方颗粒开始走进大众视野是在2001年。早期,国家对中药配方颗粒试点生产企业资质的管控较严,全国仅有6家企业获得试点资格,即华润三九、江阴天江、红日药业旗下北京康仁堂、培力药业、四川新绿色药业、广东一方药业。
随着政策的逐渐放开,全国共有超过60家企业获得中药配方颗粒的生产资格。
但从市场占有率来看,据华经产业研究院统计,2020年,“老六家”占据了近80%的市场份额,其中中国中药市占率达52.7%,红日药业市占率为15.7%,华润三九市占率为10.7%。
火石创造区域咨询总监廖义桃告诉财经网,虽然在相同规格下,大部分中药配方颗粒价格约为传统中药饮片的1.6-1.7倍,但便携、治疗效果好,市场接受度较高。从生产工艺、用量衡量、药效差异、产品标准化等维度来看,中药配方颗粒有自己的独特优势,但不会完全替代中药饮片。
近年来,中药配方颗粒占中药饮片市场比重持续提升,2006年中药配方颗粒占饮片市场比重1.2%,2020年渗透率比重达到12.8%。中药配方颗粒市场规模也从2016年的107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255亿元。
不过,中药配方颗粒企业也面临着两大挑战——“国标、省标切换”和“集采”。
中药配方颗粒之前无统一标准,试点企业执行的是自身的企业标准。去年,国家药监局等四部门发布《关于结束中药配方颗粒试点工作的公告》。
明确自2021年11月1日起,中药配方颗粒品种实施备案管理,不实施批准文号管理,在上市前由生产企业报所在地省级药监部门备案。中药配方颗粒应当按照备案的生产工艺进行生产,并符合国家药品标准。跨省销售使用中药配方颗粒的,生产企业应当报使用地省级药监部门备案。
截至2022年9月,国家标准一共颁布了三批,合计有200个品种,目前仍有69个品种标准处于公示阶段。
“头部玩家”红日药业受影响较大,2022年上半年,红日中药配方颗粒及饮片营收为16.29亿元,同比下滑9.50%。公司三季度单季度实现营收15.89亿元,同比下降20.58%;扣非净利润同比下降50%至0.99亿元,与二季度相比仍未出现好转。
华润三九和以岭药业三季度则实现营收和净利润双增长。其中,华润三九配方颗粒业务虽有一定下滑,但三季度营收37.10亿元,同比增长9.18%,归母净利润5.19亿元,同比增长36.52%;2019年开始培育中药配方颗粒业务的以岭药业三季度营收23.8亿元,同比增长7.41%;归母净利润3.66亿元,同比增长40.92%。
西南证券研报认为,华润三九、红日药业等企业上半年清理完企标库存,2022年三季度市场主要以国标和省标的配方颗粒为主,国标产品有望在2022年三四季度开始逐步实现放量。行业迎来新一轮量价齐升。预计我国未来配方颗粒的替代率约为50%,未来将开启千亿市场。
集采方面,华润三九表示,预计国标覆盖产品达到400-500种以上后,集采才会全面展开。配方颗粒的集采预计为十四五的末期。
2)中药创新药迎春天
2017年以来,中国创新药产业蓬勃兴起。但相较于化药与生物药的创新药,中药创新药多年来一直是冷门的存在。
在中药的审批端,自2017年以来,共有19款中药创新药获批,其中仅2021年就有8个中药新药获批上市,数量为过去四年之和,治疗领域主要分布于呼吸、骨科、妇科、精神神经领域。在众多中药新药中,审批时间最长的为3606天,最短为239天或应急批准。2022年1月审批时长较2017年缩短了92%。
中药创新药分布较为分散,19款中药创新药分属13家企业。其中,以岭药业、康缘药业各拥有3款创新中药位居榜首,天士力、方盛制药紧随其后,健民集团、人福医药等各占1款产品。
廖义桃介绍称,目前,中药新药研发很多是源于古代经典名方和临床经验方中的复方制剂,由原来的“方”变成现在的“药”。未来,创新转型现代化将成为中医药长期发展的重要方向。
根据中国国家药监局药品审评中心(CDE)数据,截至2022年10月30日,2022年CDE新受理中药注册申请1304件,同比增长21%,其中,受理中药新药申请54件。中药创新药审评审批节奏显著加快。
“很多中药企业(的发展)都是靠一两个独家品种。市场独占期长,是中药相较于化药、生物药的优势。”中药复方制剂现代化浙江省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石森林指出。
民生证券研报表示,看好正式纳入医保后,多个独家中成药品种加速入院和放量,尤其利好2021年以来新上市的中药创新药。中药研发路径规范化利好研发实力强、布局管线早的中药企业。
根据2022国家医保目录通过形式审查名单,50个中成药通过初步形式审查,目录内、外各有35个、15个。15个目录外中成药中,除了益心酮滴丸涉及5家生产企业,其余均为独家中成药。
值得关注的是,2021年以后获批上市的11款创新中药中,有8款位列初审名单,其中包括以岭药业2款神经精神类新药、健民集团1款治疗慢性胃炎的七蕊胃舒胶囊、康缘药业1款用于感冒的银翘清热片。
研发方面,在A股中药创新药代表性企业中,康缘药业的研发费用率最高,在14%左右,但仍低于以化药和生物药为主的恒瑞医药(20%左右)。研发支出最高的则是以岭药业,因其有大量化药和生物药项目在研,今年前三季度公司的研发费用已超5亿。
不过,廖义桃指出,从根本上来看,中药创新药放量肯定是市场需要,市场需要背后是疗效,具有良好的疗效才是产品放量的核心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