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十年间,我国资本市场股权融资规模稳步攀升。一系列以注册制为核心的改革举措落地以来,股权融资规模突飞猛进,且资金多流入创新型企业。证监会数据显示,2021年,资本市场股权融资金额达1.54万亿元,约为2012年的2.4倍。自2012年以来至今,资本市场股权融资已经超过13万亿元。
“十年来,我国股权融资规模不断扩大,特别是2015年以来,资本市场每年股权融资规模稳定在万亿元以上,是实体经济不可或缺的直接融资方式。资本市场在满足企业多元化融资需求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广发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沈明高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股权融资包容性大幅提升
十年来,资本市场深化改革稳步推进。2013年11月份,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推进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多渠道推动股权融资,发展并规范债券市场,提高直接融资比重。这是中央文件首次提及“注册制”,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亦被提及。在此后的“十三五”规划、“十四五”规划中,注册制和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均有被提及。
2018年11月份,注册制改革正式启动。随着科创板、创业板注册制改革落地,北交所设立并试点注册制,股权融资规模快速提升。
数据显示,2012年至2021年,资本市场累计实现股权融资超过12.2万亿元。另据Wind资讯数据统计,今年前9个月,A股IPO和再融资规模已达1.24万亿元。总体来看,十年来资本市场累计实现股权融资已超过13万亿元。
“注册制是全面深化资本市场改革的‘牛鼻子’工程,是发展直接融资特别是股权融资的关键举措,也是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重大改革。”证监会主席易会满曾指出。
随着注册制改革持续推进,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不断完善,股权融资的包容性大幅提升,各个板块定位更加明确,与实体经济适配度提升。沪深主板“大盘蓝筹”特色鲜明,科创板坚守“硬科技”特色,创业板保持“三创四新”特点,北交所和新三板注重于创新型中小企业,区域性股权市场拓宽中小微企业的股权融资渠道。
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十年来,股权融资大力支持实体经济,提供了逾13万亿元的优质资金,为我国上市公司提供了强有力的融资支持,为企业提供了提升竞争力和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机遇。
科技与资本良性互动生态渐成
近年来,以注册制改革为核心,一系列改革创新举措落地,资本市场的包容性、覆盖面大幅提升,科技和资本的良性互动生态渐成。
“这两年科创板、创业板IPO公司数超同期境内市场70%,私募基金累计投资未上市公司股权超过了10万亿元,其中相当的比例都是投向了科技创新领域。”证监会副主席李超曾表示。
今年以来,科技创新型企业融资比重进一步提升。据Wind资讯数据,今年前9个月,科创板和创业板IPO募资额分别为2102.26亿元、1457.48亿元,已超过主板的1237.11亿元。科创板和创业板首发募资额在A股中占比73.2%,较去年同期提升19.26个百分点。
沪深交易所数据显示,截至今年9月底,科创板上市公司达473家,市值5.53万亿元,已经成为“硬科技”产业集聚地,创业板注册制下新上市企业380家,一批科技领先、市场认可的科技创新企业陆续登陆资本市场,驶入发展快车道。数据显示,2021年,科创板、创业板上市公司研发强度分别是9.6%和4.6%,远远高于其他板块,对全社会形成科技创新良好氛围起到了积极作用。
投融资协同发展
十年来,在大力提升股权融资比重的同时,监管部门持续推进投资端改革,吸引中长期资金入市,促进投融资总体平衡和协同发展。
“十年来,我国资本市场投资端改革方向日益明确。”沈明高表示,完善基础制度和法治环境,优化资本市场和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的市场环境;建立沪深港通机制,提升境内外机构投资者的参与度;引进长期资金,改善居民资产配置结构,提升金融资产配置比例。
近年来,监管部门大力推动提高上市公司质量,上市公司分红金额逐年提升。2011年至2021年,上市公司累计现金分红超过9.7万亿元。资本市场成为我国居民资产配置的重要平台。
此外,随着资本市场法治环境不断优化,投资者权益保护不断加强,对外开放深入推进,权益类基金获得发展,一批中长期资金入市,资本市场投资者结构逐步改善。截至2022年6月末,境内专业机构投资者和外资持仓占流通市值比重由2017年初的15.8%提升至23.5%。
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刘锋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我国股票市场投资者超过2亿。其中,专业机构投资者力量持续壮大。一大批专业性银行业保险业机构,包括外资理财公司、外资资产管理公司等积极参与中国金融市场发展。同时,创投和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也在整个资本市场中间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资本市场投融资维持动态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