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主办的“新时期国际传播人才培养创新论坛” 11月7日在线上举行。与会专家紧扣新时代新要求,围绕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的学科建设、师资建设、课程建设、质量体系建设、实践能力培养等议题展开深入的探讨,并对未来国际传播学科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可行的方案。
与会专家、学者及部分学生合影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张树辉在开幕致辞中指出,党的二十大开启了新征程,也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探讨国际传播人才培养提出了新判断、新要求和新使命。张树辉表示,希望通过本次论坛中有关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的经验分享、观点碰撞和学术探讨,形成一批高质量的学术成果,为新时期创新国际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借鉴。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胡正荣以《交叉与融合:国际传播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为题作了主旨演讲。胡正荣表示,要通过交叉建构中国自主的国际传播学科体系,通过融合建设国际传播专业培养未来人才,通过实践检验学科与专业体系建设。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张涛甫认为,要通过双循环模式解决国际传播中的人才培养问题,培养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国际化人才,为国际社会输出具有国际视野、跨界传播技能、理解中西方理论实践的高端人才。
华中科技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大数据与国家传播战略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主任、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特聘院长张昆从历史观和现实观两个维度分析了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为国际传播人才质量规格提出了世界观、价值观和历史观三个重要指标。
中央民族大学特聘教授、北京大学国家战略传播研究院院长程曼丽认为,中国能否在国际传播舞台上以大国身份发布信息、设置议程、引导舆论,不仅取决于我国国际传播者拥有怎样的物质条件和专业技能,更取决于传播者是否具有坚定的国家立场、科学的理论武装、正确的价值观,以及在复杂的国际事务中准确判断、综合把握、深入分析问题的能力。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副院长,经济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杭敏结合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推进跨学科国际传播人才建设的实践案例,介绍了输出式交叉与引入式交叉的人才培养模式。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国际新闻与传播系主任,国际新闻传播项目负责人张迪表示,中国人民大学建构自主知识理论体系,深化国际传播学科规划,打造系列教材和精品课程,完善本硕博一体化的人才培养体系,通过开展高水平科学研究、打造品牌国际传播调研项目、开展立体化的国际传播实践探索,实现了跨学科、跨学校、跨行业、跨社会资源的交叉式人才培养。 (谢嘉怡 张薇薇)